美國──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卻也是最不被理解的民族。 曾為世人嚮往的「美國夢」,卻因殘酷的貧富差距而幻滅。 曾經世界上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將可能隨著川普的當選,淪為地表上最荒謬的巨大笑話! 一個充滿矛盾、令人既愛又恨的民族。我們對她的認識,有多少來自事實,多少來自偏見? 媲美《菊花與劍》的跨文化經典研究,《美國人》呈現出美國文化的複雜與矛盾。原來,在自信、剛強、樂觀的外表下,美國人像你我一樣,脆弱而渴望肯定。 無論是走訪世界各地的美國人,或是去美國求學、經商、旅遊的外國人士,都察覺到與美國人溝通的困難。美國人經常出人意表的行為,輕則妨礙了相互的交流,重則惡化成雙方的衝突。對美國人而言,歐洲人似乎世故狡猾,東方人則陰晴不定、感情用事。然而,在經過了更緊密的接觸之後,我們應該知道,此類矛盾的根源是文化差異與刻板偏見,而非人與人之間的敵對。 早在1972年,為了化解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隔閡障礙,美國認知心理學家愛德華.史都華(Edward C. Stewart)與傳播學者米爾頓.班奈特(Milton J. Bennett)合力撰寫了本書,旨在藉由協助美國人對自己能有更多的「自知之明」,破除偏見,促進美國人與其他族群的溝通交流。 為此,本書對美國文化模式展開全面、深刻的研究。從美國人的感官認知、語言習慣等抽象思維結構,到個人、團體、組織、禮儀等社會關係的理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歷史與個體的交織互動、再到他們對競爭、合作、愛情、友情等價值判斷,《美國人》系統性的分析了美國人的一言一行背後的深層動機。輔推出即廣受學術界與實務界好評,不僅成為研究美國文化與美國人性格的經典著作,更是各國外交、企業、NGO組織在與美國人溝通合作時必備的參考書 在嚴謹的學術分析之外,本書透過具體、生活化的案例,鮮活地呈現美國社會中各種有時有趣、有時可愛的文化性格。譬如: 美劇《紙牌屋》主角法蘭克永遠都選擇與敵人硬碰硬,《冰與火之歌》中每個角色都性格火爆。這是為什麼?《美國人》告訴我們,正面衝突對於東方人來說可能太過粗魯,但美國人認為率直地表現自己的看法,這才是真誠的展現。 世界上唯一有靈魂的只有人類,其他一切都只是個巨大的機械結構,根據一絲不茍的理性原則在運作。所以美國人熱愛憑數學來認識世界,遊歷外地的美國觀光客最想知道的是一個建築的長杜、寬度與高度,NBA、MLB每場球賽的表現都可以用無數的統計數據來呈現。誠如《魔球》顯示,數學是致勝王道。 美國人推崇平等,享受人與人之間平等相待,即使是在講究階級嚴明的軍中也會看到軍官請小兵喝咖啡。 過於單純的人際關係,使得美國讀者看不懂托爾斯泰小說中俄國人複雜的親屬稱謂。 由於尊重個人的意見與表達,美式英文比起英式英文要更加的簡單隨性。英國人講話愛用精準的動詞,但美式英文充滿了get, give, take, make等等意義模糊的動詞。 美國人強調自由、發自本意、無拘束的人際關係。因此參加婚禮、生日、宴會,都並不需要特別準備禮物。事後的一聲「謝謝你,我玩得很愉快」作為回報,足矣。刻意凸顯自己的好意,或是期待受贈者回報,反而讓美國人不自在。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美國一向以民主文化聞名。然而,美國同時有強烈的英雄主義傾向,在美國政府或企業組織當中,主事者經常能全權決定(並負全部責任)。這與強調「稟議」的日本組織文化恰恰相反。 由於根深蒂固的個人主義思想,以及天真到近乎偏執的樂觀主義,美國人都堅定篤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白手起家」(self-made man)反映了美國西部拓荒歷史留下來的牛仔精神:一匹馬、一把槍就能伸張正義、建功立業。實踐自我的驅力與夢想成為「美國夢」與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的基礎。「提著鞋子把自己舉起來」(pulling themselves up by their bootstraps)、「恨不得生出自己」(almost give birth to oneself)、「有志者事竟成」(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等英文俚語生動地反映出這樣的精神。 這種文化特徵有時會造成其他民族與美國人之間彼此的誤解,甚至衝突。在宏觀的政治社會層面上,個人主義的信仰使得美國人難以接受盛行與歐洲的社會主義與大政府思想,在推動社會福利、全民健保上也遇到相當強烈的民意反彈。種種都使得美國在外國人眼中的形象受損。在個人互動層面,由於堅持平等的人際關係,對於仍然承襲了封建傳統、保留貴族作風的歐洲人,美國人經常覺得格格不入。遇到凡是講究輩份資歷的日本人,美國人更是會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由於喜歡用數學來思考,美國人說出「每家平均有2.3個小孩」之類讓外國人感到荒謬無情的話。而美國人